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以统编版新教材为例解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应该随着改变,教材不只是教学资源,也应成为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鉴于教材内容和思想等方面的改变,在解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时,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深入探究教材课后注释中的文化元素,并在专题活动中强化传统文化素养,最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一、统编版新教材的传统文化要素整合与分析在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进行整合时发现,教材中主要涵盖了语言文字、传统文学、传统民俗等传统文化要素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要素主要涵盖了成语和谚语两个层面成语的有效运用为教材中的文本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使其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方面独具特色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本中,作者使用了“废寝忘食”“出类拔萃”“格物致知等成语,使得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十分紧密、文章的整体风文化美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一种技能,也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这就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对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结语简而言之,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成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为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中的主体,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教材中的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等文本,并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课后注释,在学生具备基础的文化素养之后,教师也要利用教材中的拓展板块,开展专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而全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格庄重典雅谚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凝结体,它具有简洁明了、趣味性强的特点,在统编版教材中,谚语也是传统语言文字的典型代表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提到“天有不测风雨”,强调了世事无常,也体现出了文本的悲剧色彩;在《茶馆》一文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则说明人具有独特的想法从“道德素养”的角度来说,统编版新教材中包含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细致划分后又可以分为爱国主义、乐观精神等如在《归园田居》中,体现了诗人陶渊明积极乐观、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将传统文化中“田园诗派”闲适乐观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社会视角出发,教材中融入了关爱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等优秀传统思想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际遇,寄托了诗人郁郁不得志、流落天涯的凄苦境遇,也表达了自身对统治阶层的不满,还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从“传统艺术”的角度来说,教材中主要包括建筑、绘画和书法三个层面的内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要素,而教材中古朴、典雅等类型的插图,则体现了传统的绘画元素教材中也融入了传统的书法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书法作品中蕴含的独特艺术美从“传统文学”的角度来说,教材中不仅包含了古代诗词、文言文,还有经典的古代小说和戏剧文学,这些内容贯穿了高中三年的统编语文教科书教材中选入了多篇诗词文本,如《短歌行》《登高》等,还有《孔雀东南飞》等古典诗歌和文言文本同时,教材中也选入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窦娥冤》等戏剧文学作品也为教材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丰富了教材中的文本类型,拓宽了教材文本的选题来源从“传统民俗”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传统节日和生活风俗两个方面在传统节日元素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思想基调,如在《登高》的诗词文本中,体现了诗人杜甫在重阳节登高远眺、借景抒怀的情感在生活风俗元素中,鲁迅的《祝福》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以“杀鸡”“宰鹅”“买猪肉”等作为辞旧迎新的主要方式
二、利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在准确认知教材特征、找准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统编版教材中的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既能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又能增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解读课后注释和开展专题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和解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布置阅读任务,深度解析传统文化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促使学生深度解析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关注教材的基本知识之外,也要鼓励学生挖掘和解读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加强他们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在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弘扬和传承文化,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注入活力结合教材“整本书阅读”板块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要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研究性阅读任务根据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从“服饰”“建筑”“语言”三个层面探索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要素,深度感知文本的主要内涵首先,在“服饰”文化方面,学生依据《红楼梦》整本书中的内容,提炼出有关于“服饰”方面的信息,从不同人物的着装特点,体会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变化的轨迹如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作者以“红色”作为其服饰的主色调初见黛玉时,宝玉“红色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在明确这一服饰特征后,学生需思考”为什么贾宝玉独爱红色的服饰呢?”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借助服饰文化解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探析古代文化中红色的象征意义借此方式,学生还可以对“王熙凤”“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服饰特征进行分析,感悟不同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以及深涵的命运变化,深化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理解其次,在“建筑”文化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研读《红楼梦》整本书,从“大观园的布局”“大观园的山水”“大观园的植物配置”等层面,分析其建筑文化如在“大观园的植物配置”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时发现,其建筑体现了“因人设置”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潇湘馆”内配置竹子、梨树、芭蕉等,映衬“潇湘馆”的主人孤傲、纯洁的人物特征在阅读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集中体会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布局原则、设计手法等,并从建筑文化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体现出的社会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最后,在“语言”文化方面,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对话和诗词内容时不难发现,其语言具有平淡简洁、用语朦胧、意境无穷等特点,作者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美凝练在作品中,使得《红楼梦》不仅带给人们思想冲击,也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针对“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从“雅致”和“通俗”两个角度对其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增强了文本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解读课后注释,精准探索传统文化课后注释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和素材,既能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也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材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课后注释,促使学生精准地探索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课后注释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学生解读和分析课后注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将课后注释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古代礼节与历史典故”“历史人名与历史地名”“作品的历史影响和价值”,根据这些类型和内容,学生主动归纳和总结注释的类目,并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本,展开深度解析
1.古代礼节与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礼节文化,统编版的语文教材恰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项脊轩志》的课后注释中,出现了“归宁”这一词语,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典型的婚俗礼仪文化,即指代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礼节风俗与现代文化做对比,更加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
2.历史人名与历史地名通常情况下,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文本会涉及大量的古代人名和地名,若学生不能准确地解读这些人名和地名,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也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基于这一现象,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辨析人名和地名的方法,通过解读课后注释的方式,理解不同词汇和语句指代的内容,从而充分地了解和感知注释中蕴含的文化要素例如,在《过秦论》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渗透传统文化要素作为主要的目标,可以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和解读教材中的课后注释,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淆函”“雍州”“西河”等地名具体指代的方向和地点,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从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角度分析历史人名和地名,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解读注释中的历史人名和地名,学生在古今对比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古代语言中蕴含的美感,也能体会到古人的伟大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作品的历史影响和价值教材课后注释中还涵盖了文本作品的历史影响和价值,学生在解读注释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到文本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能初步认识到文本的风格特征和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后注释,让学生通过注释明确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以《离骚》为例,教师鼓励学生解读课后注释,明确了《离骚》的来源,也了解了《离骚》“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诗体特征此外,学生对于《离骚》的历史地位,即“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有了准确的了解借此形式,高中生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确定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影响和价值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明显增加,文化素养也能得以增强开展专题活动,全面落实传统文化为了挖掘统编版新教材的隐藏功能、加强其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专题活动,全面落实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理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明确自身传播文化的义务基于上述目标,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精心设计专题活动的方案,据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书法、诵读、阅读和表演等多种类型的专题活动以下基于《兰亭集序》,以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教学为例,预设书法活动方案《兰亭集序》书法展示专题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心随手动,感悟传统文化参与对象高三年级全体学生活动时间一周活动规则以《兰亭集序》的文本内容为载体,利用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临摹文本中的一句或者一段话,要求字体舒展、着墨清晰,体现出不同字体的差异,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美活动过程
①教师讲解要求
②学生自主临摹
③收集学生作品
④班级展览活动收获由学生自主填写针对这一方案,学生运用学习过的书法知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临摹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字的形体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