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一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髯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海,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朝的吴敬梓写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第一章写的是王冕画荷花王冕的母亲靠手工活赚钱,来供王冕上学几年靠这些手工钱远远不够交学费王冕于是就到秦大爷家放牛,早上给钱买一点点心,中午在秦大爷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是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合攒一个月,他就掏空去买两本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上坐着转眼间,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的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非常美丽古人说“人在画里一点不错,可惜没有一点画工,天下哪有学不会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笔画了起来,以后王冕每攒一个月就去买纸和颜料起初画的不好,过了三四个月后,王冕画的荷花形态逼真后来他就靠画荷花,几年他不在给秦家放牛,而是卖画,这让母亲十分欢喜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学习王冕孝敬母亲、勇敢挑战、吃苦好学的精神几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有一些人忘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要传承古代人吃苦好学的精神,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3)寒假我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虚伪自私、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儿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4)《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髯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终于把《儒林外史》读完了说终于,是因为读的很不轻松但凡读书,总不免揣磨作者的意图,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想表达什么感情或什么思想他刻画的人物在讴歌谁、讽刺谁、批判谁这些问题,在读《儒林外史》时都非常费思量但这并不影响我很投入地将它读下去整本书尤如一部精彩的记录片,作者则是一个高级摄影师,把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立场态度、见闻遭遇,等等等等,冷静地、细致地、不厌其烦也不厌其精地记录下来,不议论、不评说面对原汁原味的儒林中百态人生,你爱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情《儒林外史》中记的是儒林中人,因此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其讲故事的方式和陈思诚导演的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一样,每个人的故事相对独立,过度处人与人又相互牵联不仅主角在转换,故事场景也在变化,南京、苏州、杭州、杨州、天长县、南昌、徽州府、苗疆、山东、京城寺庙、府第、名胜、营帐、河边、船上、青楼、金銮殿、公堂读这本奇书好处就是可以从很多地方开始读,也可以读到很多地方放下它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不用一些心,读起来如猴子掰玉米,捡了后面丢了前面,读到云里雾里去了直到把全书读完,借助简单的读书笔记,对书的概貌才有一个大致的轮廓话说万历四十三年,天下承平已久,虽然水旱偏灾、流民载道,皇帝是不管的,他得意于太祖高皇帝创立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选人才,想起可能有漏选了的人,穷其一生也没入翰林院,于是着群臣到各府、州、县采访一年,收集已经死了的儒修们诗文、墓志、行状,经层层考核选拔,为这些死去的读书人放皇榜榜分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第二甲取二十名,第三甲取三十二名发榜后刘尚书在国子监隆重祭奠第五十六章、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榜上55名已故儒生的生平片段,那些片段足以反映这个人的学识、为人当然,有些人的生平讲的详细,有的人讲的简略第一甲第三名杜仪即杜少卿,是全书着墨最多的人物他乐善好施,把祖上留下家产渐渐地被送光、借光、骗光了,于是从天长县搬到南京,日子越过越拮据但他还是不改本色,携夫人游山,千金散尽不眨眼,任世人如何讥谤,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却淡泊功名,既不参加科举考试,官府找上门求他做官他装病推辞对名利场中人他冷眼相待,对旧仆、孝老爱亲的人他倾囊相助虽然有人非议他不会营生、有些傻气,但提到天长县杜少卿,多人称其豪杰杜少卿这个人物,寄托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有济世情怀,还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第二名庄尚志,都有淡泊功名的想法然虞育德因诚实报年龄而被嫌年老没入瀚林院,自己没有遗憾,回乡做博士庄尚志因一蝎子作怪,顺坡下驴,还得钦赐玄武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个生前对功名绕道走、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死后还是被钦点第一甲前三名皇帝的一厢情愿,不知道会不会让三位名儒不得安宁写的较多的,有特点且人品好的人有第二甲第十九名鲍文卿,为人忠厚本份,本一戏班经营人,对上不瞒,对下不欺,乐善好施死后,被他以情营私营救过的王县令,为他写了一篇铭文,经考察榜上有名第二甲第十二名、十三名娄璋、娄瓒兄弟俩,遍访名士,求贤若渴的样子也被假名士骗过,但不以为意,不改结交名士的初衷写的较多的,有特点,有劣迹的人有第三甲第二十一名匡迥本是一名事亲至孝的乡村好青年,后因孝而被县令资助进了名利科考场中,成了一个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小人还有第三甲第三十名牛浦,穷小子爱读书本来可敬,可心眼长歪了,欺世盗名,做人阴损可见鱼龙混杂徒有虚名者,古已有之着墨不多但很有特点的人有周进、范进、季遐年等人前二人为进学营营半生,一个痛极生疯、一个乐极生疯,后如愿以偿,相互提携巴结后一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只是写得一手好字,就认为当拖着泥泞的鞋子待在人家书房,被人请去写字还臭骂人一顿,写字要小和尚按着纸,稍不如意非骂即打;这些怪僻乖张的人都在死后皇榜高中了还有一个另类女子沈琼枝,逃婚、卖字、闹公堂,押解回家途中,她的故事被船上遇见的两名妓女取代了,不知所终因在南京卖字被杜少卿访问过,想有人替这个奇女子写过文章,于是,她被点在第三甲的第一名特别要提到的是严监生严致和,他不在榜上其兄严致中即严大位,列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在口口相传中,严监生致和是悭吝典型,临终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能瞑目,直到夫人拔了一根灯芯才咽气殊不知,他的兄长严大位欺占别人家的一头猪,遇讼又远避他乡,是严监生出钱平息乡怨他夫人病重,两位大舅和夫人求他将妾赵氏扶正,夫人逝后,无意中发现夫人节省收藏的五百两银子,想同是节俭人,竟思郁成疾他用夫人积存银子资助两位大舅去参加科考,而后病逝其实他是一个念旧情、节俭的人,只是对自己吝啬而他死后,其兄又要逼走赵氏夫人,霸其房屋这个不良兄弟倒是死后榜上有名的,而严监生也被广泛歪解着,真让人叹息!作者在小说中保持中立,只描人记事,不议论评说但其中人物的很多高论,可能代表当时的思潮,也可能反映作者的态度如第十三回马纯上向遽公孙讲文章、讲举业,第三十六回虞博士和他的门生议论杜少卿,第四十四回迟衡山向余特论风水,第四十九回施御史和高瀚林谈功名与学问,等等有的说法非常有见地如说为父母寻风水宝地安葬,当思不让父母被水淹、遭蚁穴,而不是为兴旺后人,后者想法不仅不可靠,而且是不孝又如说功名与学问,“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书中,这样深刻的交谈很多,也是这本奇书耐读的重要原因书中确实常常可见科场的局限、任人不贤,官场的腐败、徇私枉法然都像杜少卿那样逍遥局外,为有限的济人掏空自己,这真的是儒修们的典范吗徐加胜博士说过中国读书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而修齐治平又是多少读书人理想的道路然而,学问与功名也许可以相互成就一时,难以相互兼得一世至力于学问者功名有限,也就是施展的舞台有限;而能挣到功名者,难保初心,否则功名不保常常不自觉地成为发展的牵制一本《儒林外史》读下来,还是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阅读的过程中还常常感到,传统是多么奇怪的东西坏的传统像魔咒一样难以摆脱昔日儒林种种丑态,官场种种丑恶,到现今并未绝迹,遇见相宜的气候还会蕨蕤自生光而好的传统却像捧在手中的水,漏了再难收回人心不古,一些淳厚的古风古俗倒丢的很快像《儒林外史》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萍水相逢、你诉了苦衷,素不相识、我倾囊相助,现在可能做得到连老人倒在路上扶不扶都成了问题,漫天飞骗局,随处见设防读书人牛布衣死在庙里,和尚装殓、厝棺、念经超度,念他可怜哭了一场又一场杜少卿家老仆人逝世,他已是穷愁还倾力安葬也是哭了一场又一场而今很多老人逝世真的成了喜丧,不但不见人哭,人们唱戏闹葬整得热闹又嗨掩卷沉思,思古看今,不禁一声叹息!古典小说中,如果人物头绪多了,就用一个榜理一理如《水浒传》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零八将排座次,《封神演义》中有个封神榜,据说《红楼梦》后有个情榜,《儒林外史》中有个功名榜顺榜再思,草蛇灰线便明朗起来这是我的一点读书方法《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6)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对制度造成的人性畸变的精准刻画而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科举制度,打破了官僚阶层的世袭状况,使得广大平民的向上流动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国的官员完全由知识分子构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阶层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然而应该看到,由于科举考试名额的有限和内容的局限性,它不仅使得中国的官员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也使得中国读书人在争取好的名次时出现工具理性优先于价值理性的状况,为其成为官员后的实用主义道德观,甚至大肆贪腐,埋下了隐患从明代就开始,理学和八股文形式在科举中的广泛应用,更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国家推行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钳制读书人思想的一种有效工具正是基于这些弊端,运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才会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时,被大清统治者废除《儒林外史》当中的杜少卿,应该就是作者吴敬梓的化身与写照吴敬梓出身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这让早年的吴敬梓既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又能拥有傲视官场、不为科举所驱使的资本而这样的出身也使得吴敬梓对于科举制度和皇权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大肆嘲弄那些死读书、为区区功名利禄而奔忙的庸俗士人;另一方面,他又对具备真正儒家精神风范的士人,包括这种精神背后的皇权,具有一种美好的期望与想象《儒林外史》之所以会采取前三十回讽刺,后三十回励志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显然跟吴敬梓的家庭出身有着密切联系吴敬梓反对的,仅仅八股取士这种僵化、机械化的选拔方式,而并非反对科举制度本身,更是无意质疑皇权和整个中国传统的统治秩序在阅读中咀嚼,在历史中学习,在教训中总结,才能让今天的读书人明白读书的意义,修身养性,志怀高远这本书大家都要好好读一读,一定让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