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蜀相奠熨徒做
一、【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16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昧、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稹《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逐渐走向袤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茨可短,押的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名师点睛“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
(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3)重要的指示代词;
(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二项是()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王士稹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土稹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稹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二、【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5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琼,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解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捌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聿,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帝,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泉,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屏遨、静遂的月下山林园上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土;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解析】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横柩在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则是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并且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所写诗句,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触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对李杜诗学的探讨,虽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答案】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李杜诗学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上文关于李杜诗学的具体分析,第二段中分别用杜甫的两句诗来表现李杜诗学中的生命与力度,更有对这两种特征的形成原因的解释与分析,对其加以概括与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
①举例论证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地”等词语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
②引用论证引用清人文论中的话,论述杜诗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解析】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解答时先确定修通区间,然后具体分析论证方法如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笫三段,运用举例论证如引用论证的方法,列举李白诗句,5(用清文论评杜诗的话来表现他们诗学的盛唐气象等
3.“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双峰是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解析】该题包含两间,第一问是词语(概念)含义题,第二问是意义、作用型题答案主要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从第一段中可知,双重高峰指唐诗痴李白、杜甫因为他们的特殊她住和重要性,对他们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从第一段和政后一段中可柢括提取出要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情景合一“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着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被主体心灵外化的客体,使“美”与“真”、“美”与“善”有机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要求把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情景合一是殊途同归的重要原则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联系在一起以建构古代诗学,皎然说“诗情缘境发,苏轼说“境与意会”,“境”指自然之境,亦即具体的形象,“情”“意”指主体情感,两者在诗中要有机交融所以,光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通过“再现”,使自然之境与主体心灵高度契合与融汇,跻于“象外之象”,才是好诗再如,富有东方艺术精神的中国绘画,历来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要旨在中国绘画中,尤其是宋元山水花鸟画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自然造化之工,而且可以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以及蕴含其中的蓬勃生发的生命跃动,这种形神兼备的画境,为历代画家所推崇清代置重光云“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方土庶亦有类似论述又如,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也是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的和谐相通《礼记•乐记》认为乐产生于人心,依天地本性而作,“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所以,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大化真正的音乐应该具有与宇宙和谐相通的特征,如此才能把人带入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总体来说,“合一”就是让并存的不同事物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从而达到平衡协调,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情景合一”反映了中国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是古代中国人建构“美”的运思构架“情景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求两者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学艺术家围绕意境这一核心进行审美创造,留下了丰富的体现着东方艺术情韵的宝贵遗产(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情景合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时所追求的境界,它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b.情景合一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坚持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及平衡协调c.在再现自然、社会时要渗透人的情感,使审美对象成为被人的心灵外化的事物也是情景合一的要求d.在审美过程中,情景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交融,这是中国文化“和谐型”特点的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表述有蹊,原文为“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
2.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尽管表现形式不一却殊途同归,情景合一是其重要原则,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b.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审美追求始终是“意境”,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古代诗学c.中国绘画一直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这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是相通的d.中国古代音乐追求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和谐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带入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建构”指搭建起一种构造,这里将“建构”理解为“构成”属望文生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诗歌若仅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上升到“象外之象”,才是好诗b.宋元山水花鸟画为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原因是,人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到自然造化之工,而且可以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c.古人认为,“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故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d.千百年来,具有东方艺术情韵的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无不体现了“情景合一”这一重要创作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根据原文可知,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应是“脑神兼备的面境,而非宋元山木花鸟离c项,“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表述有误.原文为〃传达无限的大化二而“大化”意即自然d项,“无不体现”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