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湘夫人
一、【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7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考生们的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词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去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2017早上五盘岭
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l“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噪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挑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的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蟀峰授”中的“斗”和“援”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口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星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善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喋之势态而“授字山峰相连,好像搔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理解诗歌中某个字词的特定含义,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评价诗歌炼字的作用等从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考查的热点来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直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但考查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
2.从考查角度来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炼字和语言风格
3.从命题方式来看,大多数试卷选择从诗歌中一两个关键词句来切入,有的就鉴赏诗歌语言这一考点单独命题,有的和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等考点结合在一起命题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攒集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觉得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横叔和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诗的意境周振甫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界,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以境照之”昌龄的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则张《诗格》说“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处身于境,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了解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的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即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c.“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上洛桥》)诗歌抒发了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起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样子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秦楼月》)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答案】a【解析】根据文中内容,诗歌中的词句,既描写形象,又表达了情感,二者合起来就枸成意境a孽,只描写彩泉,没有表达情感,因此没有枸成意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b.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答案】b【解析】“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b.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c.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d.《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闹”“弄”主要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答案】a【解析】文中说“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的意思是诗人通过观察山水得到美的感受9然后怎诗;不是诗人先有这和美,然后现茶山水中哪些符合这种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诗歌的神韵“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概念,只是大体上指和形似相对的神似、气韵等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王士祯提倡神韵,本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的诗歌,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日高,日古,日深,日远,日长,日雄浑,日飘逸,日悲壮,日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优秀诗歌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歌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j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歌的“化境”和以空空为主旨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主旨的关于诗歌风格,王土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提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提出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不选李白、杜甫的诗在王土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谈汉、魏、盛唐,造成诗歌出现了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在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歌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歌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神韵说”是一种由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诗歌创作理论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不提倡“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创作风格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答案】d【解析】d孽,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王士祯“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歆和破的社会作用,这文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珞,
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答案】c【解析】c项,诗句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符合“神韵说”强调的含蓄、蕴藉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为历代文人所重视在清初王士祯之前,虽然神韵的概念不固定、不明确,但神韵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了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中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而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c.王士祯认为,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而神韵则为这类诗歌所独有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含蓄、蕴藉这个角度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答案】a【解析】a项,表述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