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发掘阅读背景.题目解说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标题“鱼我所欲也”是编者根据内容所拟,意为“鱼,是我想要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档案2前372—前作者孟子生卒年名轲籍贯鲁国邹(现在山东邹城)朝代战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重要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评价《孟子》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分《梁惠代表作品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每篇取首句为题,又分上篇、下篇《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句流畅,论事说理雄辩有力,尤其善于援引事例和比喻说明问题,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文化常识
4.关于孟子的“义”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它是有着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这种“舍生而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早已超越儒家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往今来,许多中华儿女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为座右铭,自责自励,为民族的进步历尽苦难,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关于孟子的“本心”孟子认为,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觑,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常考字词清单通假字字例句释义辩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得与所识穷乏者!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乡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词类活用词例句释义串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古今异义词例句古义今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判断动词,是是指示代词,这种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豆一旦羹豆子万”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代的一种旦睥量器钟计时的器具加万钟于我何如焉益处增加表示可能、许可可以是亦不可以已乎可以用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例句释义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于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蹴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接,可不译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含有“却”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句末语气词与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二者不口j兼得动词,得到,获得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通“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第一个“为”介词,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动词,为今!宫室之美为之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使用文言句式句式例句判断标准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万钟于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我加何焉〃(吾)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咬文品句嚼词原文注释译文【开篇设喻】鱼是美味,人人可食;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味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当二者不能同熊掌,【亦】我【所欲】【亦】也是【所欲】所喜欢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时得到时,舍鱼而取熊掌开篇设也的喻,以对美味的选取,暗寓择善而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这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从、择优而取乃是人之常情、世之常到,理,以下接入议题【舍】鱼而【取】【舍】放弃【取】选取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中心论点】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熊掌者也了生与〃义〃的价值在〃生〃和〃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当然也要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即〃义〃【义】,亦我所欲也【义】大义或者正义、道义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由上文的设喻很自然地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口」得兼,这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这里没有直接提出核心观点,而是到,通过鱼和熊掌巧妙设置了一个比喻,然后通过类比提出观点这样安排,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既显得论义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甚】超过【于】比述充实有力,也使文章层次鲜明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一层提出中心者,所喜欢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这是本文【故】不【为】【苟【故】所以【为】做【苟得】所以(我)不做只为苟且取得生的题旨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命的事情;【正面论证】〃甚于生者〃指〃义〃,的意思因为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死亦我所【恶(w【恶】厌恶死是我所厌恶的,的,所以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tl)】,【正面论证】〃甚于死者〃指〃不义〃,因为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所恶(wu)有甚于死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者,不避开故【患】有所不【辟】【患】祸患,灾难【辟】通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以上几句从正面论证,说人们把〃也“避”躲避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如使】人之所欲莫【如使】假如,假使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反面论证】从反面论证,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甚于生,生命的,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则】【凡】可以得【则】那么【凡】一切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正面论证】承上推论,用〃由是〃生【者】【何】【者】……的办法【何】什什么不能用呢?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证:既然以〃不用也?么义〃为重,则不可以为了求生、避【使】人之所恶莫甚【使】如果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患而不择手段,说明事实上人能够做到不贪生、不避患于死者,死亡的,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和坏事的为也?办法,什么不能做呢?【由是】【则】生【由是】按照某种办法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而】有不用也【则】就【而】但但是有人不用(这种办法),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灾患,但不为也是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是故】由此可见【是故】所欲有甚于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生者,超过生命的,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有超过死亡【结论】〃是故〃得出结论,说明的人能〃舍生而取义〃【非独】贤者有【非独】不单,不仅,【是】这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二层从正种【心】思想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明〃【是】【心】也,义“重于〃生”的道理【递进论人皆有【之】,【之】代指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证】运用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义〃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种品德)不丧失罢了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它似乎成一【箪(ddn)x食】,【箪】古代盛饭用的的圆竹器一筐饭,一碗汤,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一【豆】【羹(gc ng)】,【食】这里指饭【豆】古代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为后文批判受万钟者埋下伏笔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以上为第一部分第三层得出带汤汁的肉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得之则生,【弗(f u)]【弗】(fu):不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本心〃得则死就要死亡【呼尔】而【与】之,【呼尔】(轻蔑地)呼喝着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行道之人弗(f u);【与】给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蹴】(cu)尔而与【蹴】用脚踢【不屑】因轻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之,乞人【不屑(xie)]视而不肯接受屑,值得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关键词】“一箪食一豆羹〃看也似微小,当它关乎生死时,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万钟】【则】不【万钟】丰厚的俸禄【则】如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举例论证】〃呼尔〃〃蹴尔〃而与【辩】礼义而受之,果【辩】同辨,这里是辨别礼仪就接受它,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的意思【受之】接受他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从礼义原则来讲,非礼不【万钟】【于】我【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于】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受,宁死不辱行人、乞人皆如此,则贤者自不必言以上以具体事例,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呢!【何加】焉!说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从正面举【为(wei)]宫室之【为】为了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例,证明“义〃之存在美,【举例论证】承接上文〃贤者能勿妻妾之【奉】,【奉】侍奉妻妾的侍奉,丧耳〃之意,批评受万钟者丧失〃本心〃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恩惠,这里(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与】(yu)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感激我的恩德吗?“欤”,语气助词,译为“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不肯接受(施舍),【今】现在【为
①】为了【今】【为(
①】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宫室之美【为(w6i)【为
②】接受受了它;
②】之;【举例论证】剖其心理,揭其要害,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不肯接受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为求〃宫室之美,【为】为了(施舍),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今】【为
①】妻妾【今】现在【为
①】为了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俸而接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不过是〃之【奉】【为
②】【为】
②接受【奉】侍奉受了它;见利忘义之;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义宁愿去死也肯接受之禄,是失其〃本心〃(施舍),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而为之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是】亦不可以【是】这种做法【已】停止,这种(做法)不是应该使它停止放弃了吗?【已:t乎?【此之谓】【失】其【此之谓】这就叫做【失】丧(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本心】失【本心】天性,天良丧失人的本性【对比论证】乡〃与〃今〃对比:曾以不惜身死之重大代价取得的义〃,今竟为万钟小利而丧失权衡利弊得失,〃万钟于我何加〃,为与不为,不言自明用排比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反诘】用反诘句作结,水到渠成【照应前文】照应前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之论,归纳要义,点明实质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三层通过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僦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盘点阅读收获主题归纳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重要,人应该〃舍生取义〃,保持〃本心〃的道理;然后通过对比论证,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写作特色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来设喻,得出的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显得通俗形象2举例论证作者举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3对比论证第
①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第
②段中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从反面证明要〃舍生而取义〃这一论点
2.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1.难点探究
1.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
①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的“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指天性、天良,具体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意与“本心”相同“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作者在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论证,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哎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凄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可见,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